什么是填鸭式教育?填鸭,是指鸭子生长的一定时期,按时把能够帮助成长的饲料从嘴里填进去,让它们在拥挤的环境,减少运动量,使鸭子快速增加重量。填鸭式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把知识一昧灌输给学生,纯靠死记硬背,不考虑学生是否明白。
这种教育方式在亚洲国家极为常见,享誉全球。
(一)这只鸭子(以为自己)不一样
文学是自由的。
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想法。似乎也没有人告诉过她,但她就是这样认为的。中三选修文学时,她也是这样满腔热血。毕竟……
文学要是不自由,那和数学有什么区别?
但很遗憾,还真的不自由。现实总是喜欢给理想主义者扇两巴掌。
选修文学时有多兴奋,后来的打击就有多大。
热忱是有的。但也经不住接近150页的资料和差不多500多张幻灯片。
仿佛只要将这些内容复制于脑海,就能考100分,甚至110。
其实就是。
这不是我想要的文学。
(二)挣扎的它,和身边已经填满了的它们
在年终考试,因“资料没有这个看法”而被扣分的非常不服。
很生气。
那就是合理的啊!
气势汹汹找老师理论。
轻飘飘的一句“资料里没有呢。没有就不在参考答案里,没有在参考答案里就不能给分哦。”
一时竟无言以对。
身边的人:
“我把所有资料背了下来,考了近满分是理所当然的啦!”
“我就后悔没有背得更熟,才考到现在这样的分数。”
“没事,下次背他个九九八十一天,一定考100分!”
如果背资料就能考满分,那文学似乎甚至不如数学灵活。
数学背了资料还得学会运用。文学只须要背。
简单至极呢。
(三)每只鸭子注定都要被填
是我一直对文学的理解错误吗?文学在我的印象里,是自由的,没有拘束。只要是灵魂笔下的天地,便是文学。
但,当一个较为“艺术”的事情成为主修科,其结局便已注定了吧。
华文文学是如此,英文文学是如此,甚至学校开设的美术特选课程,亦是如此。选修美术特选课程的同学告诉她,他们经常被迫将自己的作品按照老师的方式改,哪怕那不是他们在作品里想表达的。甚至不能提出异议,否则老师一旦不满,再优秀的作品也是“at most B3”(最多B3)。有同学因为坚持要让作品维持自己原本的情感而被刻意打了低分。(这位同学后来用这篇作品参加一个颇受认可的比赛,获得了前三)不承认作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这些尝试打破束缚,创新的学生打了接近零的分数——只因为那不是“画”。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过于具体的指令,如没有感情的人工智能绘图软件一般画出所谓的“作品”。
这些同学多数也已经麻木,似乎美术对他们来说,只是考试得分,拉高总平均的利器。
这种现象正在所有较为“文艺”的主科上演。每个人满腔热血的加入,被现实击垮,屈服,只剩下“得分”的目的。
我也会这样吗?
(四)张开了嘴
其实她也接受了。似乎。
她也开始在考试前疯狂阅读老师喂的资料,害怕少记一个就会失去宝贵的分数。
上课疯狂记笔记,不再思考文学的意义是什么,不再用心去感受文学作品给她带来的画面与起伏。
只是文字。只是阅读理解一样的篇章。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艺术手法。象征比喻排比。情感。抒发对于新加坡文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遗憾,对华文教育的重视。
这不是她选修文学的初衷。但她似乎也没有选择。考试分数不讲情。她无法把她对文学的期待放在考试上。那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已经砸过很多次了。
痛。
也许我只能等待吧。
亚洲国家享誉全球的填鸭式教育,也许对数理科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他的呢?当我们在文综(integrated humanities)、英文、华文,甚至文学、美术都要切上边界,真的有用吗?
这也许只会让本就不多的,对文科有兴趣的人逐渐热忱耗尽。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作为填鸭式教育里的鸭之一,我们也许也只能期待有一天能够被放出能把大家挤变形的养殖场,真的让我们到池塘里,如我们本就应该的那样,惬意地漂在水上,享受我们本就应该拥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