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是奢侈的:不去死不了,去了死而无憾。
从未预料自己竟会加入狂热粉丝的行列,一同抢购大小演唱会门票,仿佛错过了天就会塌下来。这已成了疫后演唱会的常态。次次摩拳擦掌进行force prep,全为整点时分能完美出击,却往往败给附属细则与飞秒。终于侥幸抽到千五以内的号码牌,顺利追击点选心仪的日期与座位,就此消耗毕生修来的福气兑换几张门票。入场前提先得出生入死。
入座之后,往往有人前后左右上下三百六十度都要拍好拍满,像法医拍摄案发现场那般。演唱之际,从第一首录唱到最后一首,甚至全程直播,台上歌手的口供必须一字不漏。智能手机的发明应允我们隔着手机屏幕验证当下。安可结束,在面簿微博IG抖音推特Threads上分享按赞,方能宣告case closed。现代生活公式令人活而似死。
友人每当看到我po演唱会照片就问:有录像吗?(抱歉,我比较沉溺于演出,没多少录像。)即使不熟知某歌手乐团,他照样问。友人显然并非FOMO,而可能单纯想要通过录像感染现场气氛。或许各种录像早已成了常态——拍的人捕捉当下,看的人重温过去——谁都必须为自己释出生活的证明。于是缺少记载,一切不曾存在。科技的缺席或将人置之死地。
难以忘怀初次亲耳听他唱歌的身心感受,细微末节久已淡去,心律起伏至今仍存。这超出了“行走的CD”所能承载的意义(其实将人拟物的形容十分诡异)。那是歌手与观众同处一室的共鸣感应——无论大至万人体育场或者小至百人livehouse——仅限当下、无可复制的现场体验。她来听他的演唱会,或是对着收音机听歌唱歌,同一首歌在不同时阵所在必将引发不同的感受。歌声牵动着无数个心醉心碎心痛心动,或许在那之后不会记得歌手唱得如何,但彼此的用心就此印刻了隽永时刻。我们活过了的依旧活着。
然而,偶然间我们懊悔未全心投入当下,也后悔没实证回顾过去。不过是一场演唱会,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决定没有完美的平衡,我们随心所欲在抉择的边缘不断游移,且浮且沉。不用紧张,至少还有下一场?
演唱会(或许)是奢侈的,然而有一件事是必要的:
不活死不了,活了死而无憾。
倘若有一件事是必要的。
注: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指唯恐错过(社交媒体上的活动或消息)。
随心所欲的末期青春患者。人生座右铭不定期更新,最近接触什么就抄录:(请勿参阅私人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