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与南》:矿洞里的隐秘乌托邦

December 31, 2024

帮伴侣掏耳屎时,身后正有人修机车,从这个角度看就像是从他的耳朵喷发出的火花。(来源:EpicMedia)

从他耳朵掏出一大块耳屎之后,他的第一句话是:“你走之后,我还怎么能听得见?”

越南导演张明贵的电影《越与南》因其对国家的“负面刻画”在越南被禁,被认为是敏感议题却被张明贵温柔地娓娓道出对这片土地的观察与关怀。本片入围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也获得了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及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电影中的越与南,看似是两个人物,却可以被视作不可分割的一体。他们既是情侣,也是彼此的镜像,却因为不同的选择,他们的命运分裂成两条轨迹,尽管到最后仍殊途同归。张明贵通过细节的设计以及简洁有力的镜头语言暗示他们的一体两面:无论是工地制服使两人的外貌相像,或是两人的背景如出一辙(两人都是矿工,也都失去了父亲),情侣之间的默契也导致他们的动作、习性变得相似。尤其是海滩散步的场景中,两人原本是一前一后,随着走在前头的人停步弯腰捡起贝壳,两人改为并肩而行,从摄像机的角度看就仿佛两人的身影汇成了一人,之后再慢慢拉开距离,又变成了一前一后,不过他们的步调一致,就像是彼此的影子。从头至尾电影没有清楚指认哪一个角色是越或南,而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一直延续到片尾字幕,越与南的角色并未分开署名,而是合为一体(Viet/Nam)。

越与南。(来源:EpicMedia)

乍看之下,电影更注重在其中一个角色及他的家庭,而另一个角色像是退居到暗影里,但若将越与南当作一个整体,这个“母亲”就是两人共享的,使她增添了一种抽象的色彩,变成一个角色符号。因为遍寻不到丈夫遗骨而一直被梦魇所扰的母亲,以及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的父亲的同袍,代表着越战时期留下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具象化了被历史阴霾笼罩而无法向前的现在。

《越与南》中探讨的多重主题被“挖”的意象连接在一起:从伴侣耳朵里掏出一大块黑透了的耳屎,又将它吃下去——原始的情动瞬间带出了挖矿对身体的侵害之深。挖坟更与挖矿的动作形成对照。他们看着通灵者挖出一块黑土,却告知一户人家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亲属的遗骨;而母亲寻着梦魇带着他们到一棵树前,结果挖出了越战时期留下的地雷。这种讽刺更道出了那一代人在战争之后,无法疗愈的创伤和无从安置的情感。这些仍然感受着战争余波的人们,也面对着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及混沌不明的前途。身为矿工的越与南深入土地,正如国家的集体记忆和创伤被深埋在地底,而如此深植于土地的他却筹划着偷渡到欧洲,找寻其他的出路,是一种纵向的逃离。

张明贵寻着纵横两个脉络,探索越战后依然未愈合的伤疤以及年轻一代去与留的问题。《越与南》似乎设置了多种二元对立,但这些对立在张明贵的叙事中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编织成一张暧昧的、充满张力的网。

就像是越与南在矿洞里相拥,赤裸的肉体枕在漆黑如墨但星星点点反着光的煤石堆上,明明是窒息脏污的环境,竟然被拍出了漂浮在星空中,轻盈辽阔的感觉。幽深的矿洞是侵害身体的恶劣环境,却也是在还无法接受同志恋爱的传统国家中,隐秘的乌托邦。

或者就像结尾处,明明让人感觉绝望,却配上叙说着乡野传说的画外音,使故事稍稍挣脱现实的桎梏,注入了一丝渺茫的希望。在映后座谈中,张明贵分享原本的旁白中,国王将“他”(被放逐而濒临死亡的王子)接回王国,被演员误说成了“他们”,导演选择保留这个只有听得懂越南话的观众才会发现的细节,让这个传说中的幸运的庇护,悄悄延伸到越与南两人身上。

《越与南》的故事设定在911事件发生的时期,电影中矿工在谈论新闻时说:“那两栋建筑的地基有百米深,却还是倒下了……”而矿工进入矿坑,要比百米更深。虽设定在2001年,电影中也影射了2019年发生的货柜惨案,时空的模糊导致电影生出一种“永恒性”,《越与南》非线性的叙述在过去与现在,虚与实之间跳跃,揭露的是导演对越南的不同关怀,它并不是结构严谨、意义分明的电影,就如时而像星空,时而像煤矿的混浊地底,这样的混沌更令人着迷。